江西公务员考试网:深度解读2009年国考申论
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申论进行深度剖析:
1.紧密的结合材料;
2.紧密的联系政策,主要是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
3.注重逻辑关系,着重推理。
在看本文之前,请务必了解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部分:材料概述
申论主要由以下11个材料组成:
材料1:自主创新,产业优化,农村的政策和科技投入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郑煤机,提出要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民族自主品牌。在世界前100的品牌中,以欧美的居多,亚洲有11个,中国的一个没有,为什么呢?关键在于缺少自主创新,缺少核心的竞争力。
视察河南,农民提出了露三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农产品价格高一点。总书记的话很有意思,说一定会把这些建议带回去,注意,不是意见很好,也不是鼓励,是带回去,当然了,这里套话的成分多一些,但后面总书记避重击轻,说农村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注意,这里不是对上面问题的回答,而是一种整体的指示。
视察安徽,主要是说土地流转经营的,说要稳固,这和上面的说法也是一致的,就是要依靠稳定的变革的政策。
材料2:产业优化
广州凭借着改革开放中的地缘优势,迅速地发展起来加工制造业,成为了一个世界制造工厂,这里说的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
但是近年来,从单一的产品制造业,向重工业转型,然后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是什么,这是鼓励优化产业结构,协同三个产业的协同发展。
材料3:自主创新,
说了一个鞋厂的老板的窘境,为什么呢,记者非常傻的问,这就是典型的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喝肉粥。鞋厂老板说,唉,关键是没有自主创新,不敢投入。这里说明什么,说明并不是不重视自主创新,而是国家没有一个自主创新的环境和土壤。
材料4:区域发展
说了一个幸灾乐祸的老板,说多亏产业转移了,现在劳动力价格低,产业链优化,然后如何如何。这说明了企业的地域性调整,也就是统筹区域发展。但本质上并不是一条特别好的道路。
材料5:自主创新,区域发展
先说了广州东莞的迅速发展,并给出了迅速发展的原因,临近香港,香港当时人力成本高、资源消耗高,承受不起,所以向东莞转移。这里说明的是一个引起的产业的问题,我们要引进的产业是这个样子的,注定了以后发展的困境,这是由于产业的发展决定的,无论是香港、现在的东莞,还是日后的内地,如果还是走这种模式,一样会面临这种窘境。那么如何解决呢,四个字:自主创新。如果在具体一些,就是依靠科技创新,依靠管理创新。
在材料最后,说内地省市的口号,来xx我吧。这是一条解决的办法,但是治标不治本,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
材料6:自主创新
小日本的一个企业,老板说如何如何依靠自主创新,然后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这里只说明了一点,自主创新。
材料7:市场体制建设
国内的粮油市场的份额,大部分被国外的某个大企业占领,而国内的企业很难发展。这是我们在市场体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项,就是要用制度,来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的迅速发展。
材料8:国际粮食危机
说因为粮食涨价,引起了大规模的骚乱,甚至有的国家总理黯然下台。这难道不是一种暗示么?暗示其中粮食涨价应该慎重,隐含了第2题的答案。
后面又说了要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对付粮食危机。所以可见在第三题中,呼吁国际解决至少有一定的合理性。
材料9:统筹城乡
某记者与某粮食部门的对话。说明了以下几点:
粮食储备上是不存在问题的。
只要发展农业,粮食也是能够实现自给自足的。
但是现在农民积极性不高,不高的原因是农民增收速度太低。并给了解决之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农民的收入。
材料10:农业上的自主创新
美国利用粮食,利用转基因技术来剥削某个南美国家,可见,国际社会可以合作,但是不能依赖,在粮食生产商也要注重自主创新。
又提出了生物能源,国家对这方面早有政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严格控制玉米加工业。
材料11:提高粮食价格
某网友的观点,并提出不会影响社会稳定。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一要大力发展生产,特别要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生产,认真落实支持发展生产的政策措施,搞好产运销衔接。二要严格控制工业用粮和粮食出口。坚决制止玉米深加工能力盲目扩张”,所以,提高粮食价格不是特别符合现在的主旋律。
第二部分: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主要有两个,姑且称为十七大思路和政府工作报告思路。
1.十七大思路
十七大报告中,第五章: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指出,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3)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4)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5)提高节能环保水平、(6)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7)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然后具体叙述了八条对策,其中和本文有关系的有以下几条: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应材料1、3、5、6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对应材料1、2
(3)统筹城乡发展,对应材料1、8、10、11
(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应材料4、5
(5)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对应材料7、11
(6)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对应材料7、10
2.政府工作报告思路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但和我们相关的主要有前四个:
一、搞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从经济、法律角度调控经济发展,对应材料3、11
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对应材料1、8、9、10
1.增加投入
2.完善支持政策,
3.科技推广
也都和文章中特别相关。
三、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1.坚持自主创新,对应材料1、3、5、6
2.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应材料1、2、
3.协调区域发展,对应材料4、5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推进企业改革,完善所有制结构,对应材料7
2.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对应材料7、10
本文作者更为欣赏十七大报告的思路,因为理解起来更为透彻。
第三部分:解题过程
第一题,结合材料,概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直接借用政府工作报告就可以轻松搞定:
“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出。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投资率持续偏高;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偏大,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特别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相当突出,改革攻坚任务繁重。”
那么我们可以略加改动就可以了:
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自出创新能力不强,以材料3、4、6为例。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出,以材料2为例。
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以材料2为例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以材料9为例
区域发展差距扩大,以材料4、5为例
国际环境严峻,以材料8、10为例
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相当突出,以材料7为例。
人力成本升高,缺少高端人才,以材料5为例。
第二题:本人没有答
第三题:
1.关于内地提出的产业转移。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产业转移呢?其根本原因内地经济不发达,也就是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所以可以如下做答:
提出该口号,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反映出统筹区域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形。
但是,东莞模式的问题在于,是一种相对陈旧的方式,还有哪些缺点,结合材料说说。
因此,内地发展关键靠自主创新和结构优化。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引进也是必要的,结合科技创新、管理管理创新来说。
2.分析以下四个对策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对策,只要…就…,主要是论述增加投入的,只要略加修改即可。
第二个对策,维持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平衡。我靠,这不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么?如果你是中国政府,有能力做到么?怎么做到?美国等国家还在哪里虎视眈眈,还把农业作为一项侵蚀他国农业的机制呢,这个制度也不是不能实现,不过可能要等到共产注意实现那一天了。所以可以完全改变,改为总书记说的,一靠政策,一靠投入。
第三个对策,我觉得是表述上的问题,倡导粮食节约没有问题,但是节约能够成为“…的保证”,有些夸大节约的作用的,直接说成“有利于…”就差不多了。
第四个对策,那两个组织是提供贷款,以及货币上的援助的,不能提供技术支持。直接让联合国有关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就可以了。
第四题:本题也是争议最大的题,大家写的五花八门,各执一词。(省级的)
个人看来其实不应该有太多的争议的。
解答要求大概是这样的:
1.结合在河南、安徽的考察
2.给我们什么启示。
3.要立意高远。
4.结合给定材料。
首先要结合在河南、安徽时候的考察,考察什么?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工业上的,一个是农业上的。当然很多人说,安徽、河南是农业大省,考察主要是考察农业。安徽、河南是农业大省我不否认,但是材料中内容还是很明确的包含了工农两个方面的,个人觉得还是直接从材料中出发,而不是靠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更合适一些。再者说,去农业大省,和考察农业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形成必要条件。考察农业未必去最大的农业省,去农业最大的省也未必考察农业。
其次,应该写出一种启示。启示这种东西谁能说的准呢,只要从材料本身作为出发点,可以运用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这么启示都可以,只要自己能够自圆其说。我甚至可以说,胡总书记在河南、安徽考察,充分说明了总书记勤政爱民,也可以啊;我甚至可以从农民角度上,总书记的关怀,体现了党的重视,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再次,要立意高远。什么叫立意高远??关键要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横向上要总揽全局,纵向上要贯穿改革三十年、贯穿以前、现在和未来。
再一次,要结合给定材料。
结合给定材料,第一种理解是结合给定材料1,个人认为不对,如果是这样,还不如说“结合给出材料1”,更准确一些,何必犹抱琵琶半遮面呢?
第二种理解是结合部分材料,或者工业的,或者农业的。个人觉得不妥,就像一盘西红柿牛腩,我们总不能说,只吃西红柿或者只吃牛腩,另一部分倒了吧,这也太浪费了。从出题人的角度出发,辛辛苦苦收集的材料,不是让我们浪费的。
第三种理解是结合所有材料,个人认为符合大局、全局的要求。
最后,省级的和市级的是包含关系,省级的要全面,市级的集中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省级的总揽全局也更好一些。
那么写作的时候,应该如何呢?
可以结合材料、十七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
第一段:提出重要的意义,是总括性的描述,如“科学统筹全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段:总结好的一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绩。
第三段:总结不好的一面,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
第四段:总括对策。
第五-九段:结合十七大的结构,要自主创新,要优化结构,要统筹城乡,要统筹区域,要完善制度,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第十段:总结,提出希望,呼应前文。
最后感想:
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年,申论也随着发生变革了。
要深刻了解政府的政策。
更多公务员相关咨询,请继续关注江西公务员考试网 www.jxgw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