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 南昌居民生活水平两次飞跃
“南昌居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国家统计局南昌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南昌居民生活实现了由改革开放前的长时期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从“三代同堂”缩小为小家庭
新中国成立初期,家庭结构主要是“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的多子女大家庭,包括祖父母、父母和兄弟姐妹。1980年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启动,独生子女家庭逐年增多,“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等传统大家庭,逐步向父母与儿女“两代”或者夫妻两口小家庭转变,家庭规模趋小。调查数据显示,南昌城市居民家庭户均人口由1980年4.9人下降到2008年2.8人。
从单一性收入转为多元化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南昌居民由单一工资收入逐渐转为多元化收入来源,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鼓励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居民收入迅速增长,南昌居民收入1989年突破千元,为1324元,2005年突破万元,为10301元,2008年达到15112元,比1978年增长59.7倍。
国家统计局南昌调查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南昌居民收入来源由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单一性转为收入来源的多元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非工资性收入逐年增加,占居民收入总额的比重不断加大,由改革开放前不到10%上升到2008年的31%。
从温饱到国际中等水平生活
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南昌居民消费支出也不断增加,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221元上升到2008年11551元。南昌城市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称恩格尔系数):1980年57.2%,1998年降为49.93%,2008年再下降到35.76%。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标志着居民生活达到国际通行标准的中等水平,即居民生活水平由温饱转向小康。
从筒子楼“搬”到现代住宅小区
家住豫章后街1号2单元5楼的王小强年过八旬,据他回忆,60年前,大家住的是旧平房、筒子楼。如今,南昌高楼林立,现代化住宅小区多了起来,一家人不再是拥挤在平房中。改革开放后,尤其是1998年全国推行住房供应与分配制度改革,机构分配型、福利化分房向市场交易型、货币化购房转型,激发了南昌城市居民购房置业热情。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80年4.88平方米上升到2008年27.6平方米。
此外,居住环境水、电、气等住房设施齐全,截至目前,南昌市每百户居民拥有电冰箱101台,百户居民拥有空调机123台。
从自行车跨入汽车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靠步行,随后发展到自行车、摩托车,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昌部分居民有了私家小汽车。随着交通公用事业的发展,居民外出由闭塞受阻到舒适快捷,出市、出境的公路、水路、铁路、空运已成网络,飞机、火车、汽车、轮船任意挑选。据统计,南昌居民代步工具从无到有,逐年增加,每百户居民拥有摩托车8辆,小汽车4辆。
与此同时,南昌公共汽车数量由1981年965辆,上升到2008年的2518辆。公共汽车线路132条,运营线路网络长达2883公里,“的士”拥有量达3673辆。如今人们出行交通由改革开放前的自行车时代进入汽车时代,居民出行十分方便。
从“求人帮忙”到“花钱买服务”
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人的发展需要中,有提高人口素质的图书馆、博物馆、旅游等服务;在人的享受需要中,有陶冶人们心灵的音乐、戏剧、电视、电影、卡拉OK等服务。这些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商品,城市居民过去“求人帮忙”式的生活方式已逐步由“花钱买服务”式的生活方式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