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地关于教师绩效的考核中,师德都占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如此量化的初衷无疑是好的,然而却遭到很多人质疑,而质疑也绝非毫无道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师德本身显然无法量化——既不可能判定个人道德考多少分,也不可能给人与人的道德之间拉开明显的档次,那究竟该如何为师德评判优劣?
更关键的问题是,一旦道德被加以量化并强调其实用性,功利色彩的出现就几乎不可避免,而投机主义风气也将无可回避。当教师们习惯于口是心非骗取高素质评价,他们真实的道德素质面貌究竟如何呢?让他们来对涉世未深的孩子言传身教,孩子们的道德面貌将会如何?
相关文章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