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应具备的创新能力结构体系
公务员的创新能力,通常指的是公务员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性劳动的本领。其常态体现为智力、知识和技能两种形式。智力是第一层次,是创新能力产生的前提条件;知识和技能是第二层次,是公务员创新能力形成的实践基础。创新能力是智力的高级体现,是知识和技能运用的结果。观察能力是创新能力发挥的基础,发散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复合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是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辅助因素。公务员的创新能力结构就像是一个网络化系统,这个系统的功能一旦被激活,它将释放出无比强大的能量,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极大的提升和发挥。
2012年江西公务员考试招考即将开始,江西公务员考试网(www.jxgwy.com.cn)列出公务员创新能力的结构体系,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健康的个性和独立性
个性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由于生理素质和生活经历的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独立性是指主体具有自主性,在思考和行动时能够自由做出决定,不受他人的干扰和支配。创新与个性和独立性密切相关,因为创新虽然是社会和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最初的创新总是由个别人做出的,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如果个人受制于他人,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不能独立思考和“标新立异”,只能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思考和行动,就不可能有创新。
当然,个性不是指怪僻、任性和故意同别人唱反调,独立性也不是指处于与世隔绝的孤立封闭状态。如果公务员将自己孤立于群众之外,不接触社会,不参加实践,不了解世界的发展变化,关起门来搞创新,必然是闭门造车,即使有所谓“创新”,也难以合乎实际和推动实践发展。保持个性和独立性与走群众路线是不矛盾的。公务员只有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独立思考中汲取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才能不断创新。
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知识与创新密切相关,不存在离开知识的创新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一个人没有某方面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这方面的能力。创新是建立在既有认识成果(知识)基础上的创新。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新的材料、基础和背景。知识越多,经验(经验广义上也是知识)越丰富,产生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缺乏最基本的知识,就不可能有创新。
公务员尤其要注重理论素养和业务知识的积累。理论素养就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水平,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工作实践中所需要的业务理论水平。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科学的方法作保证,就谈不上创新。
在知识经济社会,人类的知识朝着两个方向运行,一方面在爆炸性地积累和增长,另一方面又在急剧地更新和老化。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在四年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可以受用终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过时和老化。知识经济时代则不然,如果以现在公认的知识半衰期六年计算,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其四年所学知识可能有30%已经老化。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不再学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知识陈旧、孤陋寡闻和无知无用的人,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终生学习型社会。公务员只有站在时代前列,培养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善于学习和不断学习,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实践创新,否则,就会被不断变化的时代所淘汰。
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一种敢为人先、不断进取、求新求异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意识,它们是创新活动的前提。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主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创新,才能及时把握和抓住机遇,审时度势推动创新,才能自觉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运用新思路去思考问题,不断创新,才能自觉地把国家政策和上级指示与本地区本部门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中创新。有的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不曾有丝毫创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当然,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不一定就能创新。要创新,还必须借助多维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创造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求异性思维,它不满足于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而是在求异求新中发现新的思想火花,发现改变现状的契机和机遇;创新思维又是整合性思维,它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新的组合、迁移和应用,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创新思维还是联想性思维,通过横向联想、纵向联想、逆向联想、超时空联想等多种形式,加以引伸或移植,产生新的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公务员要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并以此推动实践创新,更要自觉地进行创新性思维训练。
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勇敢的探索精神
创新是对传统的否定,如果把传统视为绝对完善和神圣不可违反的东西,不敢越雷池半步,那就永远不会有创新。传统有两类,一类是合时宜的、有益的传统;一类是不合时宜的、有害的传统。公务员既要乐于接受和继承有益的传统,也要敢于否定过时的传统。在现实中,传统往往是与权威、上级、书本、原理、原则、经验等等联系在一起的。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做到不迷信权威,不固守经验,不拘泥框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怀疑”,不是怀疑主义,而是遇事问个为什么,不盲目相信和崇拜;“批判”,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指对对象采取分析的态度。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公务员,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上级,珍视经验,依靠专家,但又不迷信他们。当原有的东西与实践发生矛盾时,就应自觉地抛弃旧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这样才能经常创造出新的成果。
创新又是对现实的超越。“现实”即当前的客观实际。对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来说,客观实际是第一性的,人们的任何活动都必须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超越实际的条件和可能。但是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为了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就应该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不能满足于现实和既有的结论,否则就不可能创新。创新还必须有自我否定精神,不但要敢于否定他人,而且要勇于否定自己过去的认识和经验,特别是那些在工作中做出了重要成绩者。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人,新到一个岗位后,为了打开局面,一般能够推陈出新,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和创新,但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就陶醉于这些成功经验之中,走不出自己设定的框框,因而很难继续创新。
创新还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要创造新事物、新成果、新经验,达到新境界,就必须进行探索。而探索是要冒风险的,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尤其是领导干部,创新不成功,不但会造成一定损失,而且还有可能丢掉乌纱帽。因此,要创新,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有敢闯、敢冒险、敢为天下先、敢承担责任的精神和勇气。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四平八稳,是不会有创新的。
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实干作风
要创新,还必须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实干作风。创新不是想入非非,更不是“闭门造车”,要坚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创新思路。如果只要丰富的想象力而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实干作风,将自己的思想成果付诸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那就谈不上创新,只能算是空想。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