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西法检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习题3
8月28日,2012年江西法检招考公务员公告火热出炉,虽然来得姗姗来迟,但是从目前的关注度来看,考生们对于法院、检察院两院的职位都相当热衷。此次法检两院共招录586人,其中全省中级法院招录41人,基层法院招录235人,法院司法行政岗招录51人,市级人民检察院招录40人,县级人民检察院招录171人,检察院司法行政岗招录48人。
此次江西省法检招录笔试将于9月15日进行,笔试科目为行测和申论,笔试的考试大纲以《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为准。 在只有几天的备考时间里,江西公务员考试网(www.jxgwy.com.cn)建议考生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江西公务员考试综合教材勤加练习,先透彻了解法检考试的全部内容,提高做题速度,多掌握些备考技巧,在储备实力的同时以巧劲获胜;若是参加过江西省省考的考生,那么备考起来就轻松许多,行测与申论已经不陌生,只需要将重点放在自身容易提高的部分加强优势,避免省考中的各种不该的失误,高分就不是梦了。
推荐阅读:
此次江西省法检招录笔试将于9月15日进行,笔试科目为行测和申论,笔试的考试大纲以《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为准。 在只有几天的备考时间里,江西公务员考试网(www.jxgwy.com.cn)建议考生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江西公务员考试综合教材勤加练习,先透彻了解法检考试的全部内容,提高做题速度,多掌握些备考技巧,在储备实力的同时以巧劲获胜;若是参加过江西省省考的考生,那么备考起来就轻松许多,行测与申论已经不陌生,只需要将重点放在自身容易提高的部分加强优势,避免省考中的各种不该的失误,高分就不是梦了。
现江西公务员考试网就为考生提供江西省法检考试言语理解练习题,供考生参考,更多历年考试真题、模拟题、预测卷等请见江西公务员考试综合教材。
1.从我国古代文献看,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在《诗经》中已将黍、稻并提。春秋以前,因我国北方种稻量少,水稻被列为五谷之末,如“禾、稷、菽、麦、稻”;而至宋代,便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了,民间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到了明代,更有天下谷类“稻居什七”之说,稻米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水稻从商代开始种植 B.春秋时期北方不产水稻
C.宋代人以稻米为主要粮食 D.水稻在我国古代长期为五谷之一
2.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
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西方注重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则倾向于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中西方的“差异”是对立的,不相互调和,二者都难以为继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
D.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的目的
3.从概念本身来说,“文化旅游”并非一个新名词,早在古罗马时代,人们就已经尝试了以文化需求为诱导的外出旅行活动。宗教朝圣、探寻历史古迹、参加特殊节庆活动等,都是旅游体验的一部分。可以说,旅游本身就有文化因子,而文化旅游,更是可以在丰富旅游者旅行见闻的同时,提供旅行者和被访地双方更加独特的文化碰撞和交流。20世纪70年代后期,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概念,“文化旅游”模式逐渐兴起。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蕴含文化色彩的旅游由来已久
B.“文化旅游”模式诞生于古罗马
C.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旅游业的繁荣
D.文化是促使人们旅游的关键因素
4.面对具有威胁性的突发事件,恐慌心理是人们进行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但是,过度的恐慌反应,常常会导致比事件危害本身更为严重的消极后果。经验显示,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许多损失可能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的过度恐慌导致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产生恐慌心理是人们在突发事件中的正常反应
B.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人们的损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C.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其实不必慌张
D.面对突发事件,人们应尽量保持稳定的心态
5.在民意跟权力的地位不平等时,民意就无法获得权力的尊重。在权力面前自保尚不可得,更何谈让权力听话?因此,要让民意真正发挥作用,除了给予民意力量外,别无他法。权力尤其需要明白的是,民意就是权力运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尊重民意的体现,也并非事事按照民意办——在限于某些条件无法依民意而行事的时候,向公众坦陈原因,求得民众谅解,这是达成权力和民意双赢的必由之路。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只有尊重民意的权力才是合法的权力
B.权力应服从于民意,不能服从时应保持坦诚和谦卑
C.民意无法获得权力尊重的根本原因是民意的力量弱小
D.权力和民意双赢的关键在于公众的知情和谅解
江西公务员考试网解析:
1.D。A项,文段只是提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由此不能推出“水稻从商代开始种植”,故错误。B项,文段提到春秋前,我国北方种稻少,故“不产水稻”的说法有误。C项,文段讲“到宋代,稻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首”,但并不能推出“宋代人以稻米为主要粮食”这一结论,故也错误。D项可由文段推出。
2.B。B项颠倒黑白。由原文“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可知,中西方的“差异”并非对立的、不可调和的,而是可以“互补”并达到和谐的,且“难以为继”的说法无法从文中推知。
3.A。由文段第一句,可以得出A项表述正确。而由文段最后一句,可知B项表述有误。由“文化旅游,更是可以在丰富旅游者旅行见闻的同时,提供旅行者和被访地双方更加独特的文化碰撞和交流”,可知C项主宾倒置,与文意不符。D项表述本身就不恰当,“关键因素”夸大其辞。
4.D。“但是”引导了文段的重点,即过度的恐慌会导致比事件本身更严重的损失,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应过度恐慌,而应该保持稳定的心态,D项为正确答案。A项说法本身没错,但不是文段强调的重点;B项“人们的损失往往是自己造成的”说法有误;文段强调的是过度恐慌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与损失,不是完全告诫人们不必恐慌,且“其实不必慌张”的说法也不现实,故C项有误。
5.D。文段尾句“向公众坦陈原因,求得民众谅解,这是达到权力和民意双赢的必由之路”点明了主旨,即权力和民意双赢的关键在于公众的知情和谅解。故答案为D项。文段没有提及“合法的权力”,排除A。C项仅是对现状的陈述,不是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排除。B项的迷惑性比较大,但与D项相比较,“权力和民意双赢”是文段的落脚点,且“公众的知情和谅解”更与时下热点相符。故D项更符合作者想传达的主要观点。
推荐阅读: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