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事业单位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考点(22)
根据《2012年下半年江西省省直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公告》,本次事业单位录用考试笔试科目为《综合基础知识》。试题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工勤技能岗三种类型。管理岗考试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法律基础、经济管理、科学技术、江西省情省策和写作能力、礼仪和时事政治等知识;专业技术岗考试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法律基础、科学技术、江西省情省策和写作能力、礼仪和时事政治等知识;工勤技能岗考试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法律基础、科学技术等知识。有关本次考试的相关考点,江西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jxgwy.com.cn)将陆续刊出,希望给考生备考带来帮助。
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认识的基础、本质和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不仅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在认识论上也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反映论就是指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行认知或者回忆。客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主观自生的。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在认识论上,存在着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这是由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而产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科学的认识论。
可知论肯定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可知论。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但它们有原则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的含义及要素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所以,实践既是属人的活动,又是物质性活动,前者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后者体现了客观性原则。
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实践的手段则是指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2.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1)实践的特征
①客观现实性
实践的客观性在于,实践的主体、客体和实践的手段诸要素,以及实践的结果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活动遵循现实经验世界的客观规律,虽然包含着目的、意志、情感和认识等主观因素,但这些因素都体现在活动的具体方式之中,这种方式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
所谓自觉能动性,是指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要适应自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体目的性的统一。
③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性是说人的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个人不可能进行实践,实践总是以某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社会。实践的历史性一方面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进行,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限制;另一方面是说,人的实践活动又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2)实践的形式
①生产活动
生产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实践。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因而是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
包括社会交往、社会管理、社会变革等活动。在社会各种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首先是调整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环节。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③科学实验
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受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制约的。科学实验是以认识为直接目的的实践活动,并为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服务。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集中地表现为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按其性质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由于认识的性质不同,它的作用也就不同。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促进人们通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获得积极的成果。相反,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它妨碍人们去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若把错误认识变为行动,就会造成实际的危害。
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指导实践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主体总是在实践中认识,又在认识指导下实践。离开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又总是包含着认识作为它的构成因素。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和接受检验的过程,同时就是它指导实践、发挥认识功能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是我们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内在根据。
(三)认识的结构和本质
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它有三个特点:
第一,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
第二,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主体才是认识主体。
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认识的客体也有三个特点:
第一,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实践的水平和范围决定着认识的水平和范围。
第二,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
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就可能性来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认识的客体,都能够为人所认识;而就现实性来说,进入人的认识活动的客体又总是历史的、有限的,主体对它的认识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认识中介
认识中介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
认识中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物质中介。它包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如各种观测和实验仪器、计算器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等。二是观念中介。包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如社会通行的时空观念、范畴体系、逻辑规则和思维方式等。三是语言中介。包括自然语言系统和人工语言系统,前者诸如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生活中的日常语言等,后者诸如各种计算机语言以及为达到特定目的而人为创造的人工语言。
认识活动是一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主体是首要的能动的;认识客体是客观制约性要素;而认识工具则是二者的中介,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发展的客观标志,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不同方式。
4.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表现在:认识活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认识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