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时评:倒下的大桥与习惯性的质疑
12日上午11时08分,随着一声巨响,长沙服役了17年的三一大道浏阳河大桥主桥跌入浏阳河中。主桥的成功拆除,标志着三一大道浏阳河新桥建设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12月13日 《长沙晚报》)
一座老桥的倒下,带来的不仅仅是长沙市民的怀念,也带来了不少网友的质疑声。质疑的焦点多是为什么只有17年历史的大桥就要寿终正寝,猜测大桥是否存在设计问题,或者建设中存在着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有人甚至联想起之前各地发生过的桥梁倒塌事故,怀疑浏阳河大桥是不是也属这一类豆腐渣工程,推测其背后究竟存在多少黑幕。
“我不相信黑暗,但我怀疑光明。”按照网友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怀疑一切的年代。其实,客观地想一想,也不难理解,这座大桥之所以走过第17个年头便要“退休”,主要是已经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老长沙人应该能回想起17年前的长沙交通是个什么样,那时候的浏阳河大桥,日通行车辆不超过3万辆。可如今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长沙这座城市迅猛发展,城区骨架不断拉大,浏阳河大桥的地位也由当年长永高等级公路的一条连接线,跃升为京港澳高速连接长沙东西两端的咽喉要道,日通行车辆翻了近三倍,交通压力与日俱增。应该说,这很可能是17年前的设计者所难以料想的,规划之所以为规划,一部分原因是它永远赶不上变化,而作为一个固态的存在,桥梁这种交通设施也不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自我更新,因此,有必要进行人为的“更新换代”,这也是正常的。
于是,“拆桥”所引发的反响也就值得我们思考。在这起“拆桥”工程的背后,我们再次看到了“习惯性质疑”的影子。应当承认这是一个公民意识觉醒的时代,但就在我们学会了可贵的质疑的同时,似乎也丢失了宝贵的信任。看到建筑寿命不长,就怀疑是不是偷工减料;听说年轻干部提拔,就认为是潜规则作祟;说到红十字会就想起郭美美;提起教授就联想到学术腐败——有时候,这种习惯性思维就像条件反射般,已经不需要经过思考,便能从脑海里冒出来。可这种惯性思维会让我们给所有类似的事物进行一个归类,而一旦事物被分门别类,就相当于被定了性,甚至可能成为一种“偏见”,阻碍着我们对事物的新鲜认知。质疑并不所向披靡,它是一把双刃剑,有理有据的质疑确实推动了社会公平,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但如果仅仅是为质疑而质疑,则背离了理性,甚至成为进步的阻力。
一个最新的例子是,11月30日上午,山西省怀仁县发生一起凶杀案,曾有两名路人从旁边经过,远处也有人围观,这些路人均被一些网友指责为冷漠。然而,据警方称,事发时收到6个接警记录,表明路人并非袖手旁观。这说明,当“小悦悦事件”强烈刺激了国人内心时,我们对这个社会冷漠程度的想象也超乎了现实,而这,并不会有助于温暖的传递。
也许我们见识了太多的豆腐渣工程,也许我们听到了太多的潜规则故事,也许我们曾经被冷漠的围观者寒了心,但怀疑一切终究不如心怀信任那般踏实和温暖。社会确实存在一些阴暗面,清醒而理性的质疑很有必要,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任何事情都习惯性地质疑,则会消解我们生活中的温暖和善意,甚至让社会也付出沉重的代价。
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江西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jxgwy.com.cn)